返回首页

分析阿Q正传的阿Q形象?

111 2023-10-30 14:43 admin

一、分析阿Q正传的阿Q形象?

《阿Q正传》里面的阿Q愚昧、虚荣、懦弱、欺软怕硬、贫苦,他代表的正是当时中国很大一部分人民的形象。阿Q既然无力改变现状,就只能用某种理由去安慰自己,不然活的太难啊。

阿Q被别人欺负,他就心里骂对方“儿子打老子”,要不就去欺负更弱小的人。他遇到权贵膝盖就软了,权贵最后也没饶过他。

不管什么艰难困苦,阿Q至少都能在精神上逃避过去。要想生活过得去,就要心大、脸皮厚。

二、结合阿Q正传同时代作品分析阿Q正传语言风格?

鲁迅评点古代的《笑林广记》近代的谴责小说,认为都不够说是讽刺作品,它们不是陷入油滑,就是一个劲恶骂,都不是含着同情,适可而止,希望人们改过的作品;只有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是所深爱。

这是那个时代中国讽刺作品的状况。

文学革命的第一个十年,人们追随鲁迅的脚步,大量创作现代短篇小说,但少有成熟作品,而《阿Q正传》甫一出世,即称伟大,让多个世界强国,知道中国有这么好的含着泪的讽刺性的短篇小说。


当时大报连载的,还有杨振声《玉君》也红极一时,普通读者,把它和鲁迅的伟大作品,称为双璧。

现在人们拿来比照,杨振声的平庸,是显而易见的。他使用了古小说的一些俗套,吸引读者的眼球,但人们读过一遍就厌。

鲁迅是清水芙蓉,小说写的文气连贯,自然天成,满满的现代味,何须古代的小伎俩。

杨振声很大的毛病,是教训读者。像胡适讲解他家的丧葬礼节,每讲一个细节,说一番道理,杨振声也是这样絮叨。时人不懂得他的新道理,很看得下去,后人会觉得,这都写的什么?文学作品,多是忌讳这样不停的给读者讲道理。

杨振声为了男女主角实现他们的理想,不让他们遇上无法解决的大风浪,设置了常人不能有的生活条件,连一对情人被迫躲开家庭社会的控制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产业的湖心孤岛去住,这样的神仙日子,过的再有道理,也还是西厢记一般,凡人会考虑学他们?


杨振声还写了《石宕》确实给人印象深刻,鲁迅说他的作品,极力要表现出贫民的苦难。

但终究只是苦难,一个穷苦的大男人,老婆每生一个孩子,立马拿去扔掉,一堆凿石的工人,给压在大石头底下,还能送水送饭活几天,但人们过了这几天,水和饭也送不起,除此别无所为。

杨振声的小说,仿佛是在祈求读者,大家可怜可怜这些人。当时人们大量的小说,也有着类似的不成熟味道,把故事编的好看些,但写法不咋的,主题与思想是深入不下去的。

三、阿q正传中阿q几岁?

阿Q应该三十多岁。

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《阿q正传》的主人公。阿Q是贫苦农民,受尽剥削压迫。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,痛恨它,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,便要求参加革命,最终阿Q被杀。

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典型代表之一,鲁迅对阿Q形象精妙地塑造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,严厉地批判了当时政府的腐败和人民的无知。

四、阿q正传阿Q的名言?

1. 我们的古人又造出了一种难到可怕的一块一块的文字;但我还并不十分怨恨,因为我觉得他们倒并不是故意的。

2. 然而,许多人却不能借此说话了,加以古训所筑成的高墙,更使他们连想也不敢想。

3. 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,为了他们自己;至于百姓,却就默默的生长,萎黄,枯死了,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,已经有四千年!

4. “凡是愚弱的国民,即使体格如何健全,如何茁壮,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,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。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,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。”

5. 有人说:有些胜利者,愿意敌手如虎,如鹰,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;假使如羊,如小鸡,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。

五、阿q正传讲解?

《阿Q正传》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,始成于1921年,最早刊于1921年12月4日~1922年2月12日的《晨报副刊》上。1922年纳入《呐喊》中。

《阿Q正传》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,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。鲁迅通过阿Q的悲剧,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,揭示了贫苦农民的愚昧和落后,对以阿Q为代表的农民抱着“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”的心情,尖锐地提出了准不准农民参加革命这样一个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。

《阿Q正传》自它发表之日始,就频繁受到反动统治阶级及其走狗文人的肆意诬蔑和歪曲。

六、阿q正传结局?

鲁迅在《阿Q正传》的第九章中,以"大团圆"来描述了阿Q被抓进"牢",进进出出好几次,最后,被签字画〇押送刑场枪毙,此时的阿Q,仍然是没有醒来,而周围的人感觉,枪毙没有杀头好玩的多。

七、阿q正传地方?

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集《呐喊》中的中篇小说,反映的是绍兴农村鲁镇,未庄情况。

八、阿q正传背景?

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,中国内忧外患,政治腐败,民众愚昧,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。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,披荆斩棘,浴血奋战,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。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,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,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。

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。因此,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,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,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,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。

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,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,观察、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,感受着时代的脉搏,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、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。这便是《阿q正传》基本的写作背景。

九、阿Q正传结尾?

阿q最后被人诬陷,当成了替死鬼被枪决了,而阿q自己也不知道犯了什么事情,就被莫名其妙的抓了起来,在被枪决之前他看向那些看热闹的人,发现他们的眼睛很像之前追赶自己的狼。

  阿q是中国旧社会最底层的人物,他没有固定的工作也没有人注意到他,只能在平常别人用得到他的时候才能注意到他的存在。阿q这个人虽然是社会中最底层的人,但是为人却十分自大,认为自己进过几次城就要比其他人强,经常欺负比自己还要弱小的人。

  赵家被抢劫之后,阿q居住的土谷饲被士兵包围了起来,就这样他被抓了送到了监狱里,阿q被这样的场面吓得腿都软了,根本站不起来。有一个头目让阿q在一张纸上画押,因为他不会写字所以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圈,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了耻辱,画完之后他被换上了白色的衣服带到了刑场。

  这时阿q看着这些从旁边看热闹的人,他看向这些人的眼睛,发现这些人的眼睛跟之前追赶自己的狼一样,但是还没来得及细想为什么像就被枪决了。

十、阿Q正传分析?

1、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,在题材的选择上,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“勇将策士,侠盗赃害,妖怪神仙,才子佳人,后来则有风尘女子嫖客,无赖奴才之流”的模式做出了改革,以“为人生”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,开创了“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”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。

2、《阿Q正传》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,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,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。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,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,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。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,统治阶级一直用两手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: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。精神奴役就是用种种封建说教来毒害被统治者,使被统治者愚昧、麻木,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的奴隶地位。这种精神奴役给被统治者造成的“内伤”是惊人的,封建毒素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许多人的灵魂之中,使他们成为畸形的人,任帝国主义宰割,任统治阶级蹂躏。中华民族后来已是集内忧外患于一身,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。

3、为了挽救中国危亡的局面,孙中山先生披荆斩棘,不屈不挠;辛亥革命者前仆后继,浴血奋战。革命先驱的救国热忱、献身精神,的确是可歌可泣的。但是辛亥革命终于失败了。这一是因为革命者对封建阶级采取了妥协的态度;二是因为革命者没有注意宣传、教育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,广大人民群众处在不觉悟的状态,没有起来支持和参加这场革命。所以,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依然如故,处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状态中。

4、鲁迅深切地感到,中国必须来一次彻底的变革,而变革要取得成功,则必须唤醒“昏睡”中的国民,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。所以,鲁迅一生以笔作刀,解剖中国社会,解剖国民的灵魂,对他们精神世界的落后面、消极面作彻底的暴露和无情的批判。对于被统治者,鲁迅“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”。他写作《阿Q正传》就是要给被统治者以启蒙,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,看清自己身上恶劣的品性,从而摆脱精神上的枷锁,奋起抗争,去“制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”。所以他在《我怎么做起小说来》中说:“我的取材,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,意思是揭出病苦,引起疗救的注意。”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相关评论
我要评论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